低碳时代的石油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0/8/30 8:53:49
文章来源:中石油网
 
 
 
 
 
    20世纪中后期环璄污染问题引起全球关注,那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蓬勃发展,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此后,国内油品质量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飞跃。以汽油为例,20多年来,从70#逐步升级到90#、93#、95#,乃至后来推行的欧Ⅲ、欧Ⅳ标准。人们认识到油品质量随着工艺改进可以不断提高,至今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研究也发现,同样作为化石燃料,石油比较煤炭,对环境污染要小得多。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地球、大自然是那么伟大。天文学家测算地球的重量是59万亿亿吨,大气的重量虽然不到它的百分之一,也达到了5.4×1018吨。由于没有参照物,人们无法想象这个质量有多大。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二氧化碳在太阳幅照地球时,允许可见光自由通过,但会吸收紫外线和红外线,把来自太阳的热能锁住一部分,这样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会上升,这就是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等这些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主要成分是:水蒸气70%;二氧化碳26%;其余为人工合成的氟氯化物、氧化亚氮、甲烷等。
    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与会各方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引起巨大争议。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相继表示减排二氧化碳,提出减排目标。减排归减排,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要维持一定数量,保持一定平衡,这无论对地球还是对人类,都至关重要。
    二氧化碳部分来源于燃烧有机物,包括煤炭、石油等,以及细胞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另一方面是植物,主要是森林,它占地球表面积的1/3左右,在阳光照射下吸收二氧化碳,在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氧供给人类、各种动物包括海洋生物的呼吸用。也就是说,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而其它生物吸收氧,排放出二氧化碳,形成了这种循环。
    以石油方面看,每燃烧一吨汽油要消耗3.5吨氧气,排放出3吨多二氧化碳。目前全球每年生产汽车约八千万辆,汽车保有量有几亿辆,每天消耗汽油2200万桶,其中北美占42%,欧洲占12%,中国占7%。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1000万辆,居世界。
    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320ppm,大气温度已然升高了,如此增加下去就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健康。
    为此,2003年,英国人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创建低碳经济。鉴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可或缺,但碳量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为此《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FCCC)定义两个名词:一是碳源,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过程的活动或机制;二是碳汇,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过程的活动或机制。
    除了人类的工业生产、生活外,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低碳如此重要,当前低碳一词充斥整个社会;有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技术等等。
    作为石油燃料也要讲究低碳排放,使其化学组成更合理,燃烧更完全,用少量的油跑更多的路。相关的消费者也要改进,如汽车要改进其燃烧系统,并开发了燃油和电力双动力系统。
    与此同时也要调整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三亿人口消耗了全球1/3的汽油,平均几乎人均年消费一吨汽油,全世界有近70亿人口,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地球承担不起这个负担。
    由此可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承但不同的减排任务是合情合理的。
    同时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大自然有如此巨大的包容能力。来自海洋、岩石、土壤、生物的二氧化碳无时无刻的在排放,相对而言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地球变暖的原因人类认识的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几次大小冰河期,期间自然是温暖期,恐龙的灭绝应该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关吧。2009年冬至2010年春,北半球异常寒冷,但还没有见到与二氧化碳量增加有关的合理解释。
    如果几百年来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不增加,没有温室气体,大气中不积蓄热量,没有温室效应,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大地,结果又如何呢?地球的温度会升高吗?冰川会融化吗?因为太阳照射地球的总能量是不变的,地球总是要吸收那些能量,并达到平衡。
    太阳的重量是地球重量的30多万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而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只有一个像素那样大小,而地球则根本无法表示出来。
    从天文学上看,地球在自转,它又围绕太阳做公转,太阳系在运动,它所在的银河系也在运动,这一运动失之毫厘都会对地球造成巨大影响。而这种运动变化确实是在人类感觉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着。人类要敬畏自然、崇尚自然,遵从自然变化规律,不要肆意的改造自然,放纵自己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