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才网,国内专业的石油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科普

【历史】抗战时期延长石油厂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5/9/23 10:19:46 文章来源:延长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在延长正式设立了石油厂,先后设立工务、总务、会计、材料四科,开始迅速开展了恢复边区石油生产的工作,至年底共投资10574元,对个别油井进行了清理修复,并准备新建四号油井。     因延川是老苏区,群众都有组织,在大会上,好多群众自动报告,将机器送归油厂。为促进恢复和发展石油的生产,边区贸易局也为石油厂从西安等地购进了一批机器零件。经过边区石油工人一年多时间的修复之后,一些旧有的油井开始出油,新打的1口油井也开始出油,不仅很快地恢复了石油生产,而且原油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到1938年时,边区生产原油3527桶(每桶12.5公斤),炼制汽油167桶、特甲油1381桶、白蜡油856桶,这标志着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     193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致函第十八集团军驻汉口办事处,请求将延长石油厂的两部钻机及其器材调往玉门。经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批准同意,8月下旬,拆运钻机人员到达陕北,延长石油厂积极配合,拆走两套打井设备,包括两套锅炉和蒸汽机,12根套管,还有钻头,钻杆,钢丝绳等,共30余吨。当一切准备妥当,等待运输时,国民党政府却没有派出车辆,八路军总部多次派出汽车才将这两部钻机及配件全部运抵咸阳,转运玉门。     1939年8月,玉门油田使用陕甘宁边区支援的钻机,在玉门老君庙打出了口产油井,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     而“起家井”位于“陆上井”北边半山坡上。1940年春开钻,1940年秋钻到井深170米处完井,初日产量1.6吨,加上旧井产量,油厂有了扩大生产的基础,职工称这口井为“起家井”。 当时没有完整钻机,职工就自己动手,以木代铁修配钻机,钻井井架除4根角柱用6英寸钢管外,其余都用木结构。蒸汽机底座、传动机构中的承力立柱和横梁,也 都用整块木块制造。打井用的是冲击法,动力是蒸气机,使直径为10英寸的钢钻沿井口在水中冲击石层。几小时后,提起钻头,用吊桶汲取石渣,再灌入清水冲 击。一般24小时只能打进尺1米多。工人们通过顽强拼搏,终于打成延19井——“起家井”。这是延长油矿解放后打的口油井。     边区石油工人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服技术落后、设备简陋、技术工人少、生活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努力发展石油工业,使边区的石油产量不断上升。     1941年在延长七里村打出了新井,年产原油达1.24万余桶,1942年以后又打出新井,年产量增加到1.63万余桶,1943年的石油产量激增到6.34万多桶,石油生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若以三八年产量为100,则三九年为114,四〇年为118,四一年为450,四二年511,四三年2295,”由此可见,此时边区的石油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的石油工人队伍不断扩大。延长石油厂的技术工人大多数是原来旧厂留下来的,随着石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石油厂自己不断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使石油职工队伍逐渐扩大。如在1937年,石油厂仅有职工24人,到1941年工人有58人,1942年技术工人达到68人,1943年职工人数达到126人,1944年达到了159人。     到1941年10月,延长石油厂的生产设备有打井工具1套,蒸汽机3部,锅炉3个,炼油锅4口,仅在当年上半年就生产石油7225桶。尽管边区的石油生产“设备虽技术条件极为困难,但仍有增加,如以三八年为100,则四四年时动力为290,打井设备为200,炼油设备为346,储油设备为475。”由此可见,边区的石油机械设备的发展指数在不断增长。在边区石油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边区石油工人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大胆地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和改进了生产技术,促进了石油生产的发展。     延长石油总厂设在延长县县城西3.5公里处,原油的加工炼制设在延长石油总厂;在永坪、七里村设立了石油分厂。而这两个厂生产的原油,都集中用毛驴驮运到延长石油总厂炼制,在原油的运输中,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组织毛驴用大小油桶,甚至装酒的篓子”装运。     延长石油厂的炼油设备也十分简单,采用单一的蒸馏法提炼原油,所用的燃料为木材,有时也用煤炭,后来不断地对炼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设计制造了新的提炼设 备,采用了新的提炼技术,大大提高了提炼水平和产品质量。延长石油厂生产的石油产品有汽油、特甲油、普甲油、白蜡油、滑机油、洋烛、烟子等多种产品。     1943年在七里村打出的第三号井,“这是延长地区一口空前的旺井”,打井时“油流喷射而出,直冲井架顶部。”同时在“继续打原产量较低的七里村一号井,也出现了喷射情况”。因此,在1943年边区的原油产量突破6万桶。在原油的生产中“打井钢绳折断不能再用,设法箍起重新使用,缺乏洋灰则用三合土代替,缺乏石棉则用帆布代替。”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是一位从上海到边区参加革命工作的工程师,他不仅带领职工为克服技术和设备落后的困难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改造生产设备,而且为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带领职工上山砍柴、开荒种地,解决燃料和粮食的问题。     1943 年4月,延长石油厂成立了竞赛委员会,制定了增产节约、技术革新、团结协作等各项竞赛的具体条件,组织各生产部门相互挑战开展劳动竞赛,各生产部门都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如打井抽油部在竞赛期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钻探速度提高了61%,节约石炭37800斤,并“培养打井与烧锅炉新手8人,一般已能单独工 作。”     但是,由于边区的石油提炼加工能力有限,“延长炼油厂每月提炼80吨”,剩余的原油无设备储存,后只好“在窑洞里挖大土坑,涂敷一层红胶泥用以储油”,这 样仍然不能满足储油的需要,后来又只好在“延长东厂挖了几个1丈见方、6尺深的大窖,铺上边区大量出产的石板,用石灰胶泥勾缝”,用来储存原油。     抗战时期边区的延长石油厂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延长石油工人为促进生产发展,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服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生活环境艰苦等种种困难,保障了边区工业生产和建设中对石油产品的供给。“石 油厂所生产各种油类除煤油可全部自给外,其他油类亦可解决公家之大部需要。”边区的“原油产量满足了军民的需求”,为边区的机器工业、军事工业、化学工业 以及纺织工业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汽车运输等行业提供了能源,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边区出现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较好地解决了石 油产品供给问题,为争取抗战的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